在去全球化背景下,碳中和无疑依然为全球共识。即便受到疫情的冲击,去年新能源产业链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增长表现亮眼,行业高景气度依然延续。在大摩基础行业混合基金经理陈修竹看来,科技领域投资的基石是把握住时代趋势与方向。根据Wind一致预期数据,2023年储能逆变器以82%的预测业绩增速排名首位,光伏加工设备的预测增速为52%,智能汽车则为47%。她透露,结合各细分板块的景气度,目前重点关注储能领域,以及氢能、充电桩等处在爆发性阶段的行业。
陈修竹指出,近两年,储能行业从商业化起步逐渐走向规模化,加上不少国家和地区相继出台利好政策,储能行业的运营模式一步步走向成熟。2023年依然会是储能行业增长的大年,全球储能需求增速有较高确定性,中美市场装机量有望连续翻番。整体而言,需求端高增长叠加成本端的下降是支撑储能板块高景气度的两大因素。
海外方面,电价上涨后储能项目收益空间增大,加上上游原材料价格回落,不少地区大型储能项目的利润空间随之提升。如美国电力系统稳定性差,需要依靠储能解决安全性问题。而近年美国居民电价高企,峰谷价差拉大,也催生了储能需求。
国内而言,由于成本等各方面因素制约,2022年国内储能项目落地节奏整体放缓。不过,陈修竹认为,2023年光伏组件、储能电池价格有望回落,预计项目的建设节奏会明显加快。鉴于国内新能源配储政策的要求,而且不少省份已初步建立了独立或共享储能盈利模型,2023年将为储能行业带来爆发性增长的机会。另外,根据国内储能招标数据,1月国内储能项目总体招标量3.4GW/7.2GWh,同比大增超190%,再度印证了储能板块的高景气度。
毕业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化学工程和自动化专业的陈修竹,自2015年起即专注于科技领域研究,曾覆盖电动车、光伏、风电、储能、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板块。“可以用‘产业周期思维’来概括我的投资框架”,具体而言,她将产业所处阶段划分为导入期、爆发期、成长期、成熟期与稳定期。通过跟踪供需关系、技术趋势、商业模式以及竞争格局的边际变化来判断行业景气度的变化,同时根据不同产业的生命周期,选用合理的估值工具。
她坦言,自己更偏好处于导入期及爆发期的标的。以爆发期为例,这一阶段的公司已经获得了技术与商业模式的验证,进入到工厂生产变现的阶段,其创新渗透率约在5%-20%。在陈修竹看来,储能领域即处于爆发期的赛道,选股的关键点在于产品和市场的战略选择、技术的领先性、渠道和资源、商业模式与经营能力。具体而言,她会从企业的竞争壁垒、行业空间、议价能力等方面考量企业商业模式,希望寻找到在技术、管理、品牌、工艺、用户等方面能够持续不断积累优势的标的,而管理层的决策能力、战略眼光和执行能力也是考察重点。此外,她强调,企业的创新能力是科技投资的重要一环,因此会特别注重评估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除了调研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和客户沟通也非常重要,客户最了解谁是这个行业中最优或最具性价比的选择。”
较高的波动是科技领域投资永远的烦恼,陈修竹倾向于用“终局思维”来应对。如果该行业五年、十年后的行业空间、产业达到成熟期时的行业格局都已研究透彻,就能更加从容面对估值与股价的至暗时刻,“波动不是风险,买错才是风险”,她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