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竹网 - 竹业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行业新闻 | 企业新闻 | 行业行情 | 各地竹业 | 政策法规 | 研究成果 | 技术难题 | 品牌新闻 | 竹资源库 | 传说典故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竹界文化 > 竹
G.biz | 商业搜索

信息来源:z-china.com   时间: 2014-04-11  浏览次数:1140

    朱一诺笔下的雪中之竹,洁清坚韧,深得陈佩秋先生在内的众多名家赞赏。

  “她画的不是竹,而是中国精神。”程十发之子程多多如是评说。这精神,随着其作品被越来越多人欣赏、收藏,而传播得既远且广。

  传统雪竹背景多是灰白的底子,她则敷成蓝色

  隔着历史的长河,却因对竹怀有共同的情怀,年轻的朱一诺便与文同、苏轼、郑板桥这些古人,顿生高山流水之慨。

  “四君子”之一的竹,素来受中国画家的青睐。北宋《宣和画谱》云,画竹乃“词人墨卿,高世之士所眷意焉”。元代李絗不仅善画竹,更著有《竹谱》,总结历代画竹技法。至明清,竹便成了画家笔下常见的风情,“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即以画竹闻名。

  画竹容易,画好不易。因为,凡会书法的,大都能画几笔墨竹,但竹之干、节、枝、叶,又对笔墨线条有很高要求,非学养深厚、笔法老辣者,不能描出竹之格调与风韵。故古人云,“画到白头难画竹”;白居易也慨叹,“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

  中国画画竹有两种方式:一为设色,属花鸟一类;一为墨竹,为典型的文人画。现存最早墨竹画是五代时李坡的《焦墨风竹》,但历代画墨竹者,大都视北宋文同为鼻祖。文同,字与可,与“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苏轼是表兄弟,也一般地爱竹。一次,文同在一丈多长的绢上画竹,送给苏轼。苏轼特记《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文,阐发文同的墨竹画理论。此文便是“成竹于胸”的出处。

  但纵观中国画史,绘竹者极多,绘雪中之竹者却极少,概因雪与竹一样难画,如何表现大雪过后、竹弯而不折的清冷与坚韧,历来是道难题;而今日之画坛,能绘出雪竹风骨的,并不多见。

  前辈毛国伦点评:“观一诺雪竹,竹叶劲挺,穿插得当;竹叶的聚散,疏密有致;用笔干脆爽快,无纤细柔弱之感,自有一种生气。”画坛名家认可的,是朱一诺在笔墨、气韵、构图等方面的独到,更是看见了画面背后飞扬的心灵。

  当然,技法亦有特别之处,如雪的描摹。前人画雪,大都敷白粉以凸显雪意,久之,白粉扑簌而下。朱一诺则弃用白粉,另辟蹊径。另自隋唐以来,雪夜都是灰白的底子,而她突破常规,将奇石敷成蓝色,更见雪夜之幽深清奇。朱一诺所用颜料,有些是用植物汁液调制而成的,配方秘而不宣。

  “每次画竹,我都感觉自己全身的血液好像加速流动起来……”

  竹对于朱一诺,有着特殊的意义。

  1973年,朱一诺出生于有“进士摇篮、宰相府第”之称的宁波慈城。

  她是四姐妹中的老二,体弱,内向,似乎不怎么受大人关注。便也落得自在,常一个人跑进竹林玩耍。一个人,可以玩得很疯,“一手抓一根竹子,噌噌几下就爬到顶。”

  自己家和外婆家的屋后都有大片竹林,但她更喜欢去外婆家的竹林。一夜的雪,晨起,外婆带着她去竹林,竹子被皑皑白雪压弯了腰,外婆教她轻摇,雪簌簌地下来,竹子便又直起了腰;头一场淅沥沥的春雨刚停,外婆挎着竹篮,带她进林子挖笋;油焖笋是朱一诺的最爱,“家里吃的都是老笋,嫩的要拿去卖钱,其实老笋更有嚼头。”

  忽然有一天,10岁的朱一诺被告知,从此再不可以去见外婆了。

  大人的纷争,她不懂;但她想念外婆,一次次偷偷跑去外婆家。

  实在跑不出来的时候,她就躲进自家的竹林,任由眼泪流下来。

  能让自己快乐起来的,除了竹,便是画了。朱一诺有时描摹小人书里的人物,有时涂鸦眼前的景,杜鹃花、映山红……画得最多的还是竹。没钱买颜料,她就偷拿家里的紫药水;紫药水用完了,她就跑到山上,采集野花,挤出花汁当颜料。每年春节,她的作品代替年画,贴上家里的门与墙,算是开了回“画展”。

  爱画画,爱到什么程度?七八岁那年,有一天,朱一诺在书店见到一本画册,呆呆站着看了半小时,太喜欢了!但没钱买。小小的朱一诺,竟大胆偷走了画册。“现在想想,一定是店员故意放我的,不然,我那么小的个子,捧着那么厚的画册,店里又没其他人,怎么可能偷得走?事后想起,很是羞愧与后怕。”

  最初的喜欢渐渐成了自觉的艺术追求。她先后师从浙沪两地多位国画名家。如今,从中央美院毕业多年的朱一诺,依然保持着一不小心就画到东方既白的习惯。

  而雪竹始终是她最核心的主题。离开家乡,来到上海,乡恋就化作了笔下的竹,“每次画竹,我都感觉自己全身的血液好像加速流动起来……”

  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讲述竹的历史与艺术

  “小时候,每到清明,老师便会带我们上山祭奠民族英雄朱贵将军,朱贵祠也叫高节祠,寓意朱将军如竹般高风亮节。”

  随着年龄渐长,朱一诺更品出竹之“七德”的可贵。

  “人们常吟"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好像如竹般有气节、有韧劲的都该是男子,其实,竹之轻盈细巧、朴实无华,也可以指向清丽典雅的女子,"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从热闹的市中心,到朱家角偏僻一隅,朱一诺和雪竹何其相似。

  原本,她是可以很繁华的。

  早在2006年,她的作品便被收录进《上海书画家名典》,同年,又有作品入选“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全国画展,获银奖;三年后,作品《雪·志》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永久收藏;世博年,作品《时空·印迹》入选由美术家协会、国务院侨办等单位联办的“世界华人迎世博美术大展”;最新的消息是,尼采曾任教的瑞士巴塞尔大学入藏雪竹……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早早出名的朱一诺却希望回归本真状态,“最爱画画那刻的自由。”

  她安静地尝试:用油画画出戏曲人物水墨般的空灵,旁边配以油画的竹;用笔画出显微镜下的竹细胞,用这样的画面诠释生命的感悟……

  她还热衷于推广竹文化:在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办展,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汉语教师,讲述竹的历史与艺术;并设立“朱一诺奖学金”,“奖金”是一幅雪竹,“获奖的老师把画带回他的祖国,这样多好”。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竹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