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如竹
信息来源:z-china.com 时间: 2014-01-07 浏览次数:994
造访杜甫草堂,我是归来者,朝圣者。“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随着摩肩接踵的人流,我一脚踏进草木葱茏的杜甫草堂地界:流水潺潺,燕子呢喃,鸟儿高歌,秋蝶翩翩,芦苇轻昵招手,碧竹直干云端。目及之处,无不朴质优雅,着实令人感佩。此时的我,虽在“异乡”,却没有“异客”流浪的窘状。
一边游览,一边诵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由望岳到登岳,凭“一览”之豪迈,呈现了神游玉皇顶之浪漫情怀。还有那“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四十年的讲台生涯,谨记毛泽东的“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的教诲,激励学生锤炼语言文字的功力……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笔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窗含西岭千秋雪,门破东吴万里船”“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汩汩诗潮,在我心头澎湃。
亦步亦趋近于杜甫草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青竹,傲岸而不偏执,昂扬而从容,劲挺而不露声色,峭拔而不失任性。每个竹节,且空且直,且瘦且劲,干霄凌云,不卑不亢。逐次循节翘首,青竹并不孤独,有岁月沧桑的潇洒,如碧玉环般清俊。
满园错落有致地布满了竹影。高者、粗者尽呈不可抑制之势,当然亦有低而下者,一簇簇,一丛丛,紧傍小溪,相偎小径,兼桥洞栏杆交错架构,雅致俏巧。无风似闻萧疏之气息,如诗骨在竹影竹风中耸立。仿佛依然见到了深深紧扎泥土不露其外的根,恰似杜甫的不屈性格。竹节虚空,却坚忍不拔,靠的是诗魂诗骨支撑,历久不衰而决然不会倒下。巍巍乎自强不息,凛凛兮恪守坚韧,寒士之个性,分明透溢着伟力与定力。
清秀,清雅,清心。仰望那劲竹,甘愿与草木为伍,同百姓寒士结缘,布衣淡食,穷窘一生,诗心如竹,植根于唐代民间现实主义土壤中,忧国忧民,哀恸而不沉溺“伤痕”,深忧而不沉沦泥淖。安史之乱中,杜甫辗转流离,对水深火热中的贫苦民众也有了更为深入的观察体识。这便是经典不朽的《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以及《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三吏”“三别”,永垂不朽千古明鉴。
碧竹与茅草,构成了杜甫草堂。在这里只有人流的涌动,而不见商业的喧闹与躁动,人们持守着一份对于诗圣朝拜的安静,走近那曾以为遥远的雅致,走向那广博的胸怀,走向那大美的韵律。
为百姓疾苦呐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我跟一位戴着老花镜的学者探索“臭”字读音,我提出是否应该读“嗅味”之“嗅”时,老先生却顿悟似的说,有道理,一边传出祭祀庆祝的酒肉气味,一边是冻死的穷困百姓。安史之乱时,“饿”依然是杜甫挥之不去的阴影。在流离失所的岁月里,他拾过橡栗、挖过野芋,辗转挣扎到四川时,已经一身是病。在杜甫的诗中,流露出对贫苦民众那么真切的同情哀怜。杜甫草堂,绝代诗人生命的栖息处,给远处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杜甫在这里,苦寒至此已极矣,而忧患至此亦已极矣。
卑微、贫寒但品格高尚。茅屋故居简陋寒酸,石凳桌,石磨盘,锈铁锅。平凡简陋的茅屋,传出了民族灵魂的铮铮呐喊……
茅草屋前,青竹前,杜甫吟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往事越千年,诗人的呼喊,如万钧雷霆,响彻未来。
诗圣的时代不可复制。但是,传承文化,不能忘记你、远离你;既爱诗,就要像你那样爱故土爱百姓。你虽然已经走得很遥远,但是你仿佛就在我的身边,我的心间。那直干云霄的碧竹清节发出的泠泠清响,永远是我心声的共鸣。
向矮矮的茅屋致敬,向高高的青竹致敬。愿意在你的身边聆听你的倾诉,更愿意把心声挚爱捧献给你。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竹网证实,仅供您参考